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題記
四季流轉,物候變遷,盡在節氣歌中。「二十四節氣」,經過國人的努力爭取,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實在可喜可賀。然而,喜悅是短暫的,老智慧的保持卻是需要傳承和點亮。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屬於老祖宗的智慧,應全力搶救,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認為,在信息時代的技術之下,節氣的農業指導作用減弱,不再具有現實意義,無需繼承發揚。這兩種觀點,均是認同了老智慧就該安守於「老」,無法在現今社會發揮出生機。然而,二十四節氣絕不該是被扔進博物館中珍藏的東西。
我不反對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內涵屬於老舊的文化,也認同其中包含的實踐指導意味在現如今已經跟不上科學發展的速度,在生產中頗顯「雞肋之味」,然而,這二十四節氣中包含著古人對自然之道的認識和掌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法以及總結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的精神內涵。更重要的是,這些閃耀著智慧的勇於探索的精神,不正是當下浮躁,難以沉靜的科研工作乃至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嗎?
二十四節氣中包含著詩意的美感,是文化該被保留下來的一份文藝氣息,是不可複製也不可代替的。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早已將節氣融了進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詩中,在畫裡,在祖祖輩輩的口耳相傳裡,直到現在,生活中也常出現節氣的影子,不同的節氣,要吃不同的東西,這樣的觀念不也正被「食以為天」的中國人很好地繼承並發揚了下來嗎?
但是,儘管二十四節氣中具有當代社會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蘊,它的老舊形式卻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遺成功,也難保不會成為櫥窗中的展覽品,為了使文化遺產真正發揮新光彩,應該用創新手法對其進行改造。
有關節氣的介紹往往僅止於天文、農業、養生等專業常識,著名文化學者余世存先生在新著《時間之書》中,對每一個節氣都做了詳細論述。如雨水為「君子以思患預防」;驚蟄為「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春分為「君子以類聚辨物」;清明為「君子以議德行」;谷雨為「君子以同而異」等等,探討的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還討論了人自身的成長。通過二十四節氣,在一年之中,自警自省,可以達到自身修為的提高。更為難得的是,書中還配有知名網絡畫家老樹繪製的二十四節氣插圖以及他撰寫的詩歌。如《春分》有詩:「乾坤平分晝夜,卻是燕子來時。水邊新綠野菜,陌上粲然花枝。」《冬至》詩:「冬來無盡長夜,雪覆三尺深寒。黃昏林下大靜,小村幾縷炊煙。」這些詩歌與插畫,和余世存的正文解讀相得益彰,此為創新解讀方式。
再說,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迫在眉睫,怎樣才能使「二十四節氣」像西方「十二星座」那樣流行於青年人當中,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比如,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浪潮,將二十四節氣與數字化相結合,我們不妨研發出二十四節氣表情包還有手機屏保圖片等,形式新穎,易於接受。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時光與變遷不能掩蓋它們千年的光華。節氣只是其中的一枚遺珠,期待更多新的發現。
中小學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
作文空間 - https://ZuoWen.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