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郝丁一家的《親子雙向自立協議》,你或許會感到這一家人缺少人情味兒。然而在我看來,這只能說明他們的生活觀念發生了轉變,而這種轉變無可非議。
政治教科書上有兩幅漫畫。一幅是一個中國老太太拿著存折說:“我終於攢夠了買房子的錢了。”另一幅是一個外國老太太坐在病床上說:“我終於還清了買房的貸款。”表面上看,這是中外消費觀念上不同,實際上,這也是中外生活觀念的不同。需要指出,外國人的觀念並非沒有優點。
中國老太太辛苦一輩子,買了房子主要是兒女享用。為了積攢買房的錢,他們或許花掉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待到房子到手之後,自己早已走到了生命盡頭。這種拚搏是偉大的,然而其中不乏悲壯色彩。外國老太太年輕時沒有存款,但是卻舒舒服服的住了多半輩子新房!他們預支了自己後半生的勞動,用預支的勞動帶來了生活的舒適與安逸。試想,住著預支的洋房,開著預支的汽車,與節衣縮食熬苦日子會是何等距離的差別?
面對房子如此,面對孩子,中外差異同樣極大!中國的父母,看見孩子摔倒在地,會瘋了一樣衝過去,抱起孩子百般愛撫。外國的父母,看見孩子摔倒在地,會十分冷靜,不動聲色,會耐心等待孩子自己爬起身來。中國有句老話,“孩子多大,在父母前面也是孩子!”外國有句箴言,“18歲之後的孩子已經成人,要肩負所有成人必須肩負的責任!”
東西方的生活觀念很像他們的皮膚顏色一樣大相逕庭。東方人視親情為生命之組成部分,遇到危險、遇到困難、遇到緊急關頭、哪怕遇到生死攸關的考驗,首先在他們大腦中出現的都是家人、親戚的安危。西方人以自主作為自己的生活準則,遇到危險、遇到困難、遇到緊急關頭、哪怕遇到生死攸關的考驗,他們的腦海裡只有一個醒目的標語——“自己承擔的自己的責任!”應該明確,這樣兩種生活觀念都有各自優秀之處,但是,在當今的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之下,它們各自特有的缺憾,同樣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中國加入了WTO,逐步擴大了對外貿易,那麼,中外的生活觀念是否也需要適當的融合呢?
在這一點上,郝丁一家為我們做出了表率。他們在不放棄親情的前提下,通過協議的方式,進一步明確了各自所承擔的責任,強化了“依靠自己”的意識。可以說,這種生活觀念的轉變,體現了中外觀念的有機融合。
不要抓住“親情”死不放手,適當的轉變生活觀念吧!這樣,我們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