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國文寫作範文日記作文《華錫有話說(2)》_1200字


作文空間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錫說“百家講壇“現象

  眼下國學的話題越來越引人關注,然而卻有明顯的兩極。一方面高等學府設立了國學院或國學專業,築起了國學熱的新平台;另一方面大眾面對年輕孩子的語文能力差深感不安,呼籲加強文化基礎的學習。這便給溝通上述兩端的媒體以極好機會,《百家講壇》現象便應運而生了。

  《百家講壇》的初衷原本是展示專家之精,可和者甚寡,收視率上不去,百姓也沒有完全認同。於是便改弦更張,以專有領域的大眾化,讓普通觀眾從一個通俗的語境裡獲得古代文化知識。此舉亦和盼國學興起的輿論相呼應,推波助瀾中造成今天的《百家講壇》熱。在這一現象中,有兩點值得思索,一是歷史故事化,另一讀典私語化。前者以易中天、紀連海為代表,後者以於丹講《論語》為濫觴。

  從劉心武講《紅樓》,到易中天品《三國》,再到於丹說《論語》、《莊子》,這些彷彿在驟然之間火爆起來的作家、教授、專家們,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處在褒貶的漩渦之中。褒之者稱讚他們講得好,生動傳神,聽得過癮;貶之者指責他們胡言亂語,毫無學術價值可言,因而不屑一聞。設若歸納一下褒貶者的身份,除個別情況外(如紅學家周汝昌讚揚劉心武),大致是支持“百家講壇”開這類講座的多為普通聽眾,而“術業有專攻”的學者們則是反對者居多。這種涇渭分明的受眾群落劃分,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有特點的社會文化現象,我姑且稱之為“百家講壇現象”。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都愛看《百家講壇》、喜歡那些“學術明星”呢?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陶東風分析說,目前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是進步了,比較富裕了,但是心靈上的苦惱不但沒有減少,似乎還增多了。面對新舊事物的變遷,許多人在工作、家庭、生活等諸多方面存在煩惱、迷惘和孤獨感。這時,他們需要一個“引領者”來安慰、啟發、引導,解決道德困惑。而追求和諧、中庸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好能滿足這種精神需求。

  《百家講壇》的成功就在於看到了廣大民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現實需求,捕捉到了在物質雖然豐饒充沛而精神卻相對貧乏的當下,人們乾涸的心田是多麼需要雨露的滋潤。試想《百家講壇》的一些講座,如果不是涉及對人文精神的呼喚,對真、善、美等終極價值的追問,對理想和信念的堅持,也不會受到觀眾的歡迎。

  前不久,網絡上出現一篇《我們為什麼要將反對於丹之流進行到底》的帖子,10名來自中山大學、清華大學、暨南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在帖子裡用詞“激越”,稱於丹“用‘心靈雞湯’般的語言來猥褻孔子”,要求“《百家講壇》應立即讓於丹下課,並向全國人民公開道歉……”

  其實,對《百家講壇》來說,類似的質疑並不陌生,欄目“火”起來後,贊成、反對、爭論的聲音,就一直不絕於耳。

  俺說兩句:對於這個現象來說社會上的輿論還是挺多的,但歸根結底還是罵的多,每個東西特別是新事物剛應運而生時一定有很客觀的兩面性,一個是都承認,然後火起來了,下一種是被歷史所淘汰。

  《百家講壇》一味追求快餐文化,大眾化,平民化,這樣才能在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真正的讓古聖先賢的文化繼承下去,利用傳媒這個形式傳播未嘗不是一種好事,更是一種創新的方式,但是有些專家學者的名利化更是讓文化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我真的希望真正的文化等夠傳播下去,不論什麼形式,什麼方式,如果真正的做到平民化、大眾化,就要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山東菏澤巨野縣實驗中學高一:李華錫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