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當代作家林清玄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震驚!實在是太令人震驚了!我原本想在寒假裡多鑽研鑽研他的散文集,便就去書店一口氣買了三本《林清玄》,然而隔天他就離開了人世。人啊!誰都不知道明天是怎樣的。他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有情有義的人受到了無情的背棄」,是呀,與時間賽跑的他卻受到了老天無情的背棄,被扔在了豬年的門檻外,植樹的人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初識林清玄這一大人物,是在我家旁邊的圓通寺。我們一家來圓通寺朝聖拜佛,拜完後爸爸跟我說:「這個圓通寺來頭可不小,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經來過,還因此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散文呢!」當時稚嫩的我還不知道林清玄是個何方神聖。自從我閱讀了他的書籍並瞭解他本人後,才發現這個人真的很偉大。原來我家旁邊的圓通寺,林清玄先生來訪過,太令我激動了。從此,我便對圓通寺有了莫名的敬仰。
來自高雄的林清玄,一年有半年時間在大陸,我想不單因為他的祖籍在福建。從他所寫的文章來看,他非常喜歡旅行,因為他的很多篇文章都是寫他在不同地方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而引發的不同的人生體悟及道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光之四書》這篇文章,裡面分別是光之色、光之香、光之味、光之觸。光之色描寫的主旨是:人若是在陽光照耀下,是保持本色還是無惡不作,引人深思;光之香描述的是林先生在南方小鎮的一個農田里,聞著陽光下稻穀的香味,但他發現在陰暗地裡的稻穀與陽光下的截然不同,意味深長;光之味講述的是作者在澎湖時候,感歎海鮮類食品經過陽光曝曬後口感要比之前好上幾倍,價錢也可以是差到數十倍以上;在光之觸中作者舉了一個瞎子的例子:他看不見光,別人便告訴他光就像蠟燭,他就摸了摸蠟燭,得出結論,光是長條的物體——有點盲人摸象的意思,為不能看到事物本質者而感到悲哀。經陽光曝曬後的海鮮能變得物超所值,那麼經苦難折磨過的人們能變得飽經風霜嗎?或許要因人而異。
(二)
林清玄先生走訪過世界各地,這是我十分佩服先生的另一個原因。他的文章《最苦的最美麗》中,很明顯地能看出自己對苦瓜無私奉獻的讚美以及喜愛,甚至將苦瓜比作因慈悲而存在的菩薩,烘托出了其偉大。先生由此還想到了從前穿越台東的檳榔林,高雄的檸檬園,彰化的朝天椒,還有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白玉苦瓜和翠玉白菜。先生真是見多識廣,身為同鄉人的我感到很慚愧,我沒去過作者所描寫過的台灣名勝古跡,就連故宮都沒去過一次。悲哀!
林清「怪」(1)先生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自己的父母親,在其第一次出國時母親便遞給他裝有水和庭院泥土的瓶子。原文寫了這樣一句話:「故鄉的水土生養我們,使我們長成頂天立地的男兒,即使漂流萬里,在寂寞的異國之夜,也能充滿柔情與壯懷,那一瓶水土中不僅有著故鄉之愛,還有媽媽的祝福,這祝福綿長悠遠,一直照護著我。」令我感觸非常深。
其實罷,我們家也有類似的行為舉止。這不,每當我們準備回無錫,奶奶都會花上很長一段時間,用報紙將盒子包裝的物品包起來,再用粉紅色的繩子,把四個行李箱捆上一圈,正面反面圍一圈,成品就像一個禮物包裝似的——精心且細緻。在無錫機場的行李轉櫃上一眼就認得出來,不會產生任何看錯或誤拿別人行李的尷尬行為。估計她老人家也沒想到,當初為了使行李更加穩固怕掉落物品的紅繩子也成了我們辨認行李的絕佳「線索」。更會出乎她意料的是,我把那紅色的繩子看作是奶奶在我們離開前的煞費苦心。每當到家看到這繩子,便會睹物思人,緊接著的是觸景生情,隨後便產生了語文應試閱讀題中所出現的「體現了作者對故鄉的無比眷念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這種只給一半分的答案。
也許每個人,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謀生都會想念之前的生活,渴望回家,這樣就有了牽掛。
而林先生也離開我們,去了陌生的地方,肯定也會有更多的牽掛,思念台灣親人,難忘大陸祖宗。
緬懷先生!希望先生能在完全陌生的另一個世界,繼續用筆墨來抒情,用愛啟迪眾生!"
最全的作文範文、優秀作文參考
盡在「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
作文空間 - https://ZuoWen.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