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的工人們:
你們好!
我是合肥市的一位居民,最近,我國在大力倡導公民道德建設,您應該輕鬆多了。因為人們的素質提高了,但經過我的觀察發現,現在的居民有愛吐痰的惡習。
不隨地吐痰,這個口號我們已經喊了很久了,“禁止吐痰”的標識也大多貼在公共場合顯眼處,但我們做得怎麼樣呢?很多人可以考問一下自己。非典不期而來,隨地吐痰成了潛在的傳播病毒的行為,因為這種病毒可在唾液中存活很長一段時間。
國人隨地吐痰的陋習由來已久。百餘年前,孫中山先生在一艘外國客輪上,目睹一個拖著長辮的同胞把一口濃濃的黃痰吐在紅地毯上,一直縈記在心,並特地著文,欲喚起民眾覺醒。時至今日,我們的腦後已沒有了辮子,但隨地吐痰的陋習依然沒有“剪掉”。即便在“首善之區”的京城亦如此。
隨地吐痰,或者打噴嚏、咳嗽時不加遮掩,這種不文明行為在北京時有所見,不能不令人為之汗顏。更令人憂心的是,不少隨地吐痰者對別人的勸阻並不在意。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小事一樁”。
為此,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收集痰液的裝置可以和果皮箱分開,這樣,環衛工人也好清理。痰盂可以做成一次性的,裡面有消毒液。還可以生產一次性的小袋子,像面巾紙一樣隨處可以買到。這樣,外地旅遊者的吐痰問題也可以解決了。我對小袋子進行了初步設計,袋子裡可以裝上幾張吐痰用的紙,袋子外面印上奉勸市民不要隨地吐痰和保護市容的公益廣告畫。
2、我建議加大處罰力度,用罰款改進果皮箱。讀者譚先生表示,市民也要培養自己帶紙的意識,不能全靠免費提供公用紙。
3、公共設施如果能做到方便人們使用的話,隨地吐痰的現象將會減少。在美國,他寓所附近的一個街心公園裡,不到50米就有一個垃圾桶,而一條一公里長的道路上,就有6個廁所,因此,在街頭,看不到美國人隨地吐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