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是城市文化中一首婉約清麗的小詩,一幅古樸沖淡的畫卷。
自幼生活在奶奶家,一出門便是條小巷。而我對於自己幼年時的記憶,也是圍繞這條小巷偶爾掠過的幾個片斷與殘影:春天颳風時,倚在奶奶懷裡,仰頭細數著柳樹的枝條;夏天時不顧中午的炙熱難耐,和小夥伴們在小巷中瘋玩……哦,還有那鄰居奶奶繡給我的小荷包——一隻公雞或者一隻可愛的小青蛙,我把那些心愛的荷包一直珍藏到現在,雖說其間縫製的香料的味道已被衣櫃中那濃濃的樟腦味所替代,但幼年時記憶的甜蜜仍舊伴著腦海中荷包的清香,漸漸氤氳開來……小巷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我生活得主題。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小巷那條平整的街道變得坑坑窪窪,路燈似乎也想在夜間打個盹。每逢雨雪天氣時,小巷的湫隘破敗更加暴露無疑。也許是由於那時殘破不堪的小巷帶給我的只有雪天摔跤的痛苦回憶,也許是由於它破舊時間太短的緣故,我竟發現自己對那時的小巷沒有多少記憶,但依然可以想起,幾位老人為了使汽車通行更加方便,自發地剷平了路邊的一個土堆……
忽然發現我對小巷的記憶再次豐滿是在小巷再次平整之後。那是小學三年級開學時,小巷中那濃濃的柏油味道。夜晚時分,路燈也是格外的明亮。當時的我曾聽到這樣一句話:道路變寬了,人心卻遠了。在為小巷的煥然一新欣喜不已的同時,我不禁又有著一份隱隱約約的擔憂——溫馨的小巷會不會是“道路更平了,人心卻遠了”呢?昔日的玩伴還會繼續一起那樣“肆無忌憚”地爬樹、翻牆嗎?然而小巷在夕陽的餘暉下依舊寧靜美好,巷中的深情依舊綿延不絕,爺爺的校園裡栽著許多花,春天發芽時,依舊有人來移苗;兒時的玩伴依舊重複著兒時的喜悅;鄰居奶奶也依舊會把生日蛋糕切給我一份……先前那份擔憂早已隨著落日餘暉的消散而蕩然無存——小巷的平整不僅沒有讓人們疏遠,反而使鄰里串門更加方便,瀰漫在小巷中的深情愈加濃厚。
深處時光的洪流之中,我們每個人都在被歲月裹挾著不斷前行。昔日親密的玩伴也許在不久之後會變得陌生,那些歡樂的剪影也許會漸漸變得模糊。小巷的道路在變,房屋在變,面孔在變,但亙古不變的是小巷中人們的深情,哦,它也在變,變得更加美麗,更加暖意融融……
我愛家鄉,愛故居,愛那條美麗的小巷,愛它在陽光下的清麗,在雨霧中的迷濛,在微風中的灑脫。在這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願小巷、故居、家鄉能插上騰飛的翅膀,被注入更多新的活力。當然,更加厚重的該是小巷中那濃濃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