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什麼滋味,《南華經》奏何種簫聲,《易經》演多少玄妙,《道德經》述怎般人生……我無從回答。在平凡與自然面前,無人敢自稱“大徹大悟”。
天地之始,道是自然。現今之狀,道是顛覆。
也許這就是“還初”一號的由來。還初道人洪應明的《菜根譚》便有引人還初之意。不知享盡榮華富貴,成天大魚大肉者活得累不累,亦不知身懷絕技者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樂趣,我只是覺得,粗茶淡飯便能令我滿足。拿現今社會來說,年輕人覺得壓力大,大學生自殺率低不下來,因為這個五族惡世正在無休止地創造新鮮事物,人的慾望無法減退,無法安於平凡。
有時候被迫“與時俱進”是一件令人疲憊的事:人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卻忘了休息。人不顧一切向前衝,卻連有何目的都不清楚。這些看似“積極”,並能促使時代進步的表現,漸成悲劇。
太多的做作,我學不來。即使學來了,也不能持續多久。有時候刻意成就的事物往往變了它原本的面貌。譬如讓好動開朗的女孩學做淑女,譬如把在海底生活的魚放到淡水中飼養,譬如……
“本亂內末。”孔子如是說。“本”就是真實與自然。“性定菜根香”,人若能做到心如止水,無論面對多大的變卦都不會焦躁,方能品得其味。真正的味道只有“清淡”。正如一本《菜根譚》,盡述天下真理,句句波瀾不驚。
想必多數人都知道這樣一句極富詩意的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話出自《南華經》一書,也就是《莊子》。
有人把“相濡以沫”看作愛情美好的代言詞。我覺得很可笑。若用在愛情上,那也只能說是無奈之下的轟轟烈烈,與美好根本挨不上邊。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本意應是:用口沫互相滋潤,倒不如在江湖中自在過活,互不相識。現在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然而人能為彼此做到的事十分有限。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不和諧的音符在每時每刻冷不勝防的出現,破壞心情。
人剝奪了太多自然的財產,卻不懂珍惜。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身在福中,因為自然給予我們無限仁厚,無限需要,以致於我們各處天涯海角,互不相識,卻依舊能夠好好的活。
吹響自然的簫聲,風起的一瞬,豁然開朗。
有人發出這般感歎:《易經》最難。哲學家常常搬弄大道理,卻遠不如“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的規律高深。人常常說要征服自然,最終自食其果。因為人生在世,若不依順自然,將與死無異。因此在大自然面前,人應是渺小的。自然的玄妙及其無可替代的美感將成為一個永恆的謎題。所以一本《易經》屬於過去,屬於現在,亦屬於未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是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不只是在哲學範疇內,更是一種修行。從《道德經》一書中,你會看到一反既往的哲學:人要柔弱不要堅強,人要愚魯不要聰慧。列位看官莫誤解,《道德經》絕非愚民的理論。柔弱的容易保全,就如牙齒和舌頭。人為何要保持愚魯?正所謂“真人不露相”,大智者若愚。且無爭者能容,這也是柔弱愚魯者性格上的一個特點——心胸寬闊,與人相處添和睦。李耳為人低調,卻充滿大智慧。《道德經》果真是智者的低語。
淡淡酒解淡淡愁。陶醉之後,仍忘不了茶的清幽。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若把這個花花世界比作美酒,那麼“道”便是茶。
|此茶,乃一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