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大業,必有勢,或大勢所趨,或借勢而為,但殊歸同路,都是勢之所在,若趁勢而舉,業不遠矣。
人要有勢可為,要追勢,要抓成勢之機,時勢成就大業。
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風檣陣馬。次年就占江陵,斬吳國大將,揮師南下,於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皆聞風喪膽,紛紛棄城投降。武帝直衝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武帝統一天下。
而就在動兵前夕,多數人認為,吳國雖末,確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吳恐殊為不易,不如日後再戰。但殊不知統一天下是一種勢,若不趁此大勢,順勢而為,那麼在後來晉的勢就將不再,那又何談以後的統一大業,所以必將趁勢而為;在進軍吳都之時,曾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作戰講究“勢”,戰以勇為先,以勢為重,正如武帝手下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道:“趁今士氣高漲,鬥志正旺,捷報頻傳,必將勢如破竹,一舉克吳。”此後,晉神朝,傳四方。
但人不應只追時勢、只順勢,還應借勢而為,適當造勢而就。
劉邦之功成於勢,順勢,借勢,取勢。恰如劉邦的《大風歌》中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聞天下之勢,順秦朝暴政而亡之勢,借時勢,先入咸陽聽張良納諫,勢未到,不為王,當己方微弱時就尋勢,尋棲身之所,蓄勢而為,與項羽簽鴻溝盟約,一旦借得天下時勢,便出兵滅楚,果斷取勢,為其所用,敗霸王項羽,成漢祖高業,衍“邦”天下。人不只順勢而為,還應借勢而為,適當造勢而就,最終取勢而成。
身處亂世時勢,天下紛爭,雖可借勢而為,造勢而就,但還要有料勢之才。
《三國演義》,開篇之句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開端便是勢,就三國之謀士而言,皆有借勢之才,造勢之能。爾中之佼佼者更有料勢之大略,如孔明,不出山門便料天下勢,預知三分;借東風之勢,火燒赤壁;造天下之勢,連挫曹操;成大業之勢,建國安邦,勢促得是孔明的威名,端得是孔明的偉業,成得是孔明的傳奇。
自古料勢者安有得天下之基,只惜孔明只盲目忠於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有料勢之先,創業之勢,卻無順勢之意,自己可稱帝,卻無奈困於劉備白帝城之托,輔佐無料勢之才成勢之能的阿斗就位,從而至使小人得勢,被魏取得天下大勢,內憂外患,可歎先生苦點孔明燈卻回天乏術,含恨而終,化為千古奇歎。
勢,一而有,二而料,三而順,四而借,五而造,六而取,倘六者兼備,則大業不遠矣。
高一:李俊兵
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