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國寫作文議論文作文《高二議論文:人生樹下》_1200字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語出《詩經·小雅·小弁》,意思是說:桑樹、梓樹乃父母所栽,見之必肅立,心生敬意。父母者,為何要在捨前植這兩種樹呢?答案是:「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即讓子孫有衣裳穿、有傢俱使。後來,「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稱。

      樹,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不僅賜人花果和木質,還傳遞親情和美德,承載光陰與家世。樹非速生,非一季一歲之功,它耐受、持久、長命,春華秋實,像一位高壽的家族長者,俯瞰兒孫繞膝。所謂「蔭澤」「蔭蔽」「蔭佑」之說,皆緣於樹。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樹。再窮的人家,也能給後人撐起一大片樹蔭。這是祖輩贈與子嗣最簡樸最牢固的遺產了。

      幼時,父親帶我回鄉下祖宅,院子裡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住鵲窩,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樑上的吊籃鉤下,摸出紅油油的干棗來。後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它是一輪輪人生的見證者,見證了他們從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頑少,變成拄杖的耄耋……

      這樣的樹,猶若親屬。

      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後亡,因為果腹的最後一樣東西,是樹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會餓死了,因為這時候,樹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

      幾千年來,凡戶居,必在一棵大樹下;凡村頭,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樹。民謠中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樹,是家捨的象徵,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離家者,最後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

      游同裡古鎮,聽到個說法:江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牆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隻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該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想想吧,像兒伴一樣耳鬢廝磨,像丫環一樣貼身隨嫁,多麼暖心,多麼私密,多麼親暱。

      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

      如今的家業裡,少了樣東西:樹。沒有了庭院,沒有了戶外,沒有了供樹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這個時代,可穩定傳續的東西越來越少,「不動產」越來越少,「祖宗」的符號和痕跡越來越少。「家」失去了樹蔭的覆護,光禿禿曝於烈日下。

      我們的家什、器皿、陳設,包括果蔬稻粟,幾乎無一源於自產和自制。我們的雙手不再沾染泥土,我們不再是播種者,不再是採摘者,我們最大的身份是購買者,是終端消費者,我們徹底「脫農」了。不僅如此,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裡,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涼席、一具竹榻。

      樹,在馬路上流浪。我們只是乘車迅速地掠過它們,透過玻璃掃視它們。它們身上,沒有我們的指紋和體溫,沒有兒童的笑聲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

最全的作文範文、優秀作文參考

盡在「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

作文空間 - https://ZuoWen.Space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