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度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漫長乏味的假期已經結束,百無聊賴的我無意間觀看了近來熱播的美國好萊塢大片《阿凡達》,其炫麗的色彩,逼真的動畫,曲折的故事情節以及鮮明的寓意,無不令人歎服。同時,我也不禁深思,為什麼我們國內電影行業無法製造出與其匹敵的震撼大片?難道中國人天生愚魯,還是外國人的資質本來就更勝一籌?
不,我想不是的。中國人從來不比外國人笨,中華民族也從來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縱觀歷史,古今多少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留下了中華民族的烙印。從宏偉蜿蜒的萬里長城到氣勢磅礡的秦兵馬俑,無不巧奪天工,縱有吞吐宇宙之勢。然而,曾經縱橫一世的中國人卻無法在當今的電影市場中給人以耳目一新衝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僅僅因為一個“新”字。
新,即創新,正是因為創意的不足,才導致了電影產業的孱弱與文化事業的不足。投眼於國內電影市場,奢華如《滿城盡帶黃金甲》者,煥麗如《十面埋伏》者,庸俗如《刺陵》者,可謂不勝枚舉。它們只是注重了視覺的渲染與一味地追求色彩,而忽視了內容與表現形式上的創新,好比拉丁舞中的旋轉跳,僅僅粉飾門面而已。真正出色的電影如《建國大業》者,更是屈指可數。
可是,僅僅是創意的不足才造成國內電影產業的競爭力不足嗎?恐怕不是的。馬克思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有這麼一句話: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主觀反映。因此,其創意不足的根本歸咎於教育——中國的”素質教育“。談到教育,尤其是中國的教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眾所周知,中國教育是一個畸形的教育,其外為素質教育之表,內為應試教育之實,孩子走進校園的那一剎那,身上便已壓上了千斤寶鼎,”上學=考試“”成功=高分“這似乎成了上學的唯一真理。剛剛進入校園便禁錮在如此沉重的枷鎖之中,便使孩子的思維中存在了一中單向性定式,即教條主義。正是因為不敢大膽創新,再加上中國人的實踐能力先天性不足,中國人的創新輸給外國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創新能力的先天性不足,加上思維黃金期(青少年時期)缺乏創新能力的培養,其造成的後果是極其可怕的。因此,為了防微杜漸,教育必須改革。要說中國的教育改革,每次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總是不了了之,無法突破教育的框架束縛,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說,中國教育的最大悲哀不是僵化的應試教育模式,而是無知的國人明明已經認識到了當今教育的缺陷而不從根本上去改變它。國人對當今的教育逆來順受催生了”中國人口眾多,不得不採取這種教育模式“等一系列堂而皇之的借口,而這些借口也恰恰反應了國人對教育的心態,他們實際上也成為了中國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
教育興邦,創新立國,這是一條永恆的真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國家必須重建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必須海納百川,吸取其他民族之精華。改革教育,必須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中國人自古就有踏實的學風以及刻苦的求學精神,這事散漫的外國人所無法企及的,若是能將中國人的勤勉與外國人的創新這兩者加以糅合,做到”中體西用“,那中國教育的興盛之日必將指日可待!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一中高二:皮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