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什麼?自然就是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有的近在咫尺,有的遠隔天涯。
遠古時代,人類只能憑直覺去感知世界。他們雖然跟目光所及、腳力所達的自然事物距離很近,可以耳聞目睹,品嚐觸摸。但那時候如果有誰想漂洋過海、飛天遁地,甚至離開地球去探索自然,那簡直就是不自量力、異想天開。
宇宙萬物於古人而言那樣逼近,又那樣茫遠。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人類認識能力低,探索自然的手段落後。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們觀察自然的手段越來越先進,能力越來越強大,範圍越來越廣泛,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從宏觀到微觀,從事物外部的現象、特點、特徵,再擴展到事物內部的本質、原理和規律,越來越系統,越來越全面。人類與自然的距離似乎拉近了許多許多。
不過,時至今日,窮鄉僻壤的苦孩子,他們跟山窩窩裡的小自然朝夕相伴,對那裡的風雨雷電、泉瀑溪澗、鳥語花香、羊肥馬壯,都能如數家珍。可山外邊是什麼?對他們來說,也許是個不解之謎。他們交不起學雜費,買不起教科書,聽不起收音機,看不起電視機,玩不起計算機,上不起互聯網……也坐不起汽車、高鐵、飛機、遊船……
這些苦孩子與小自然那麼近切,卻又與大自然那麼遙遠。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因為各地生活水平參差,貧富差距懸殊,春風難度玉門關。
那麼,經濟發達地區的孩子又怎樣呢?電腦、手機、電視機一開,鼠標一點,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只可惜,這些孩子大多活在紙質傳媒、電子傳媒所構築的“自然”裡,虛擬世界、平面世界取代了真實世界、立體世界;另一方面,這些孩子被禁錮在石屎森林裡,他們很難領略陶淵明“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反璞歸真”、“天人合一”的真諦。他們想寫一篇山水遊記,卻對當地的地貌、氣候、物候知之不多,語焉不詳。他們跟自然的距離名近實遠。
看來,不少人跟自然很“近”卻又很“遠”。歸根到底,他們表面上接近自然,實質上疏離自然。
怎樣才能讓人類真正地回到自然的懷抱呢?必須清除他們通往“認識自然”這條道路上的人為障礙,糾正人們在“認識自然”的途徑方面的錯誤觀念。
首先,創造條件,讓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接觸自然的平等機會,不分城鄉,莫論富貧。比如,城裡的人對口支援貧困地區的人,投入一些教育資源,讓那裡的孩子用上電腦,能夠上網,看上有關自然的片子,或者,讓山裡的孩子坐坐船,看看大海。
其次,要讓人們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觀察自然、瞭解自然,使人們在觀念上意識到,僅僅間接接觸虛擬平面人工的偽自然是不足的,還必須直接接觸真實立體原生的真自然。比如,讓那些恥笑別人“大鄉里入城”的人到農村、牧場、林區走一走,長長見識。
初三:梁永堅
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