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人接過了總統席位,從他深邃的眼神中折射出勃勃的野心——他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核心,阿道夫·希特勒。眾所周知,一聽到這個名姓,便有無數詞彙浮想聯翩:“納粹”、“集中營”、“法西斯”……當然,最是那世界的災難——“二戰”。
牢獄中衍生出的那本《我的奮鬥》便燃燒起那日耳曼民族內心深處對戰爭的狂熱,他開始走火入魔,變成反法西斯世界裡的狂熱的“左傾分子”。他曾將侵略的鐵蹄踏遍整個歐陸,捷克、波蘭,就連“陸軍一號”的法國也難免妥協綏靖帶來的厄運;他曾聯合墨索里尼和東條英機,三人自詡世界的軸心為“柏林——羅馬——東京”;他調教出一批殺戮戰爭的“機器”,整個藍綠色的地球,被恐怖陰森的氣氛層迭籠罩起來……希特勒便是這般傳奇於歷史的,然而他客觀上僅僅只是歷史血脈中,那一處暗紅色的縮影罷了。
早先上溯至中世紀的開端,當匈奴王阿提拉大舉入侵歐洲,便引起了大批古老民族的遷徙融合,其間,日耳曼民族的擴張便是最璀璨的一點——八世紀便崛起了橫縱半個歐陸的查理曼帝國——這便是近代意大利、德意志、法蘭西“歐陸三巨頭”的雛形;尤其的是,德意志地區千年來濃重的軍事色彩,決定了日耳曼民族融在骨子裡的鬥勇鬥狠的個性;從鐵錘查理手中分裂出來的德意志,到哈布斯堡家族中世紀末期的崛起,從萊茵河畔鬆散的邦聯,到強大統一的普魯士聯邦——宗教戰爭感染不了,斯拉夫人摧垮不了;想想千年裡到處四分五裂,到處烽火連天。唯有的是日耳曼人民的信仰中,逐漸釀成了一種統一的慾望,一種在藍天下尋找“德意志夢”、“日耳曼夢”的願望。而物極必反的是,當這種慾火從星星之火,熊熊然呈燎原之勢,反演化成歐洲安定、世界和平的悲劇。
帝國的擴張與分裂,無疑在五百多年裡形成尖銳的民族矛盾。擴張的是領土,是軍事勢力,分裂的也是土地和軍備,更是民族的向心力——當日耳曼族冗雜著西亞的猶太族、東歐的斯拉夫族以及高盧民族等,便暗藏著一根致命的導火線,一觸即發。而世界大戰,只是火藥桶中一團最亮眼的火焰,長期在德意志地區,潛滋暗長,絲毫沒有幻滅的跡象。正如於《我的奮鬥》的字裡行間,每一個拉丁字母,便是每一顆血腥的子彈的化身,它們被種族歧視主義,所感染,“熏陶”成煽動日耳曼人心的“殺人機器;殺人為了所謂的排斥一切“值得歧視和排斥之”的非日耳曼而其他的“低劣不堪”的地區民族——歧視和排斥之,又只是為了尋得一個傾國轟動的信服人心的借口,來引爆巴伐利亞高原、萊茵河畔、多瑙河岸編處潛伏著的“火藥桶”。毋庸置疑,野心之擴張全球,才是窮兵黷武最好的理由,才是軍國政府最終的謀略。
曾有一位政經學家這麼說過:“戰爭拼的是錢,到頭來還是為了錢。”誠然,沒有根本利益衝突作基礎的“荒唐之戰”,不但出師無名,倘若敗北,豈不又貽笑千古世人呢?要懂得真正意義上的戰爭、侵略,我們從德意志的“戰爭遊戲”中可見一斑——普魯士王國,抑或是德意志帝國,是精打細算的國度;日耳曼人民,是精明強幹的人民,都是戰火烽飛中廝殺勝利、“從商順利”的“暴發戶”。1870年色當一役後,普軍長驅直入巴黎,逼迫軟弱庸知的法蘭西第三帝國政府,賠下整整五十億法郎,而野心的實質更是垂涎在阿爾薩斯、洛林那兩塊煤鋼工業的黃金地段。普法戰爭,德意志的第一步蓄謀得逞——這是窺伺了數百年來狠狠
“賺”得的“第一桶金”。從此,德國走上了工業革命和軍國主義高度發展之路。
然而利益永遠不會得到野心家的一刻滿足,更別說是在野心被短暫撕碎的一剎那;那樣它繁殖得更快,攢蹙得更緊,更可怕的事不日就到來……
正如當巴黎和會上的歡聲笑語還未來得及消散,金融大危機的影響仍舊在資本主義天空盤旋,彈指二十年一晃,華沙的一聲炮響,就再次打破了歐陸的岑寂。與此同時,英法的綏靖政策更是在縱容法西斯得寸進尺,而法西斯納粹德國那為謀求利益的野心欲蓋彌彰。一個月,波蘭的版圖抹去;三個月,法蘭西的三色旗在硝煙中黯淡、降落;十二個月,東歐和西歐,英吉利“日不落”的輝煌不再,蘇維埃政權瀕臨搖搖欲墜……故而可以說,千萬別輕易咬傷一頭秉性瘋狂的猛虎,當他傷口恢復好,再在一場代號為“復仇”的夢裡甦醒後,對乾坤造物必是毀天滅地的一擊。
我們也可以從國內政黨階級鬥爭的角度來分析戰與不戰、衝突與不衝突的歷史現象。隨著二次工業革命在經濟領域的衝擊,予歐美在量的方向實現飛越般的進化,然而,這逐漸地形成資產和無產方面質的矛盾。從資本主義工業型經濟的源頭——英國,歐洲奠定了近現代化,可在更為廣義的政治經濟學領域,哲學思想的溯源——德國,歐洲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縱觀一百五十年多年來社會主義理論,從創立到付諸實踐、圓滿實現,不僅是崢嶸的歷程,更是地區與地區、國與國、階級與階級間的摩擦、成火、爆發。而德意志,這塊不尋常的地區,先是初受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的洗禮,再是鐵血帝國的瓦解,帝制和共和制的交鋒。1933年,日耳曼民族史上最為“頂尖”的人物,阿道夫·希特勒以一場蓄謀已久的國會縱火案,了結了共產政黨在德意志的殘生;而取代之的,則是美其名曰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法西斯納粹黨——黨衛軍亦即國防軍,“鐵血二戰”中儼然血雨腥風了6個多年頭,儼然欺哄著好戰成性的德意志男性6個多年頭,儼然從金融危機中走出,坦然走進紅色雄鷹與美洲虎的利爪尖牙的墳墓中,整整六個年頭!
世界格局從十五世紀的世界大發現而來,一直都在變,日新月異,沒有哪天是一成不變地停歇著的。
顯然,就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共同達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言,於促成和平世界和經濟政治平穩健康發展是背道而馳的。其中最顯眼的一處,便是對德國人民、對日耳曼民族苛刻之至的強迫——而強迫恰是軟弱的體現。歐洲的絕大多數君主制國家都嘗盡了戰爭的苦頭:工廠減產停產乃至倒閉,青年、貴族、能征慣戰的士兵將軍都在炮火中付之一炬……如此,“一戰”便潛滋暗長了妥協性的綏靖方針;而對於德國這頭受了傷的猛虎,英法選擇的是用二十年的時間,先是把他關在籠子裡餵飽,有朝一日就不得不放出了——不讓擁有空軍,無妨,國內大小飛行俱樂部裡的萬千成員,有朝一日配上軍服徽章,便是王牌飛行員;陸軍減員裁員,無妨,國內至少還有一千萬成年男子,日耳曼民族本是“全民皆兵”;不允海軍的訓練,無妨,在民國政府的港口,可以秘密訓練,哪怕又只能暗暗地在多瑙河中下游操作,二十年時間,同樣足夠煉成千百名一等一的艦長……德意志就是如此的無堅不摧,就是用鋼鐵煉鑄的——“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如此“意志”的力量舉世殊見,比起英法各國在一享受用“血肉盛宴”之後,自甘墮落、一蹶不振。
由此,不但可以看出“一戰”世界格局的不穩定性,受歐美政治經濟波動和戰爭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德國這個最活躍的因子——翻天覆地、改天換地的世界格局是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必然的結果——二戰,到底也只是顛覆的過程。
如果又說二戰僅僅是一個希特勒的緣故,那只能是大錯特錯了。至少,德意志不只是一個或兩三個“希特勒”。
而就狹義而言,就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阿道夫·希特勒,究竟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又是一位怎麼樣的大獨裁者呢?
首先我可以肯定的是,希特勒曾經絕對是一個懷揣著理想的有志青年。有人說,為什麼不換而言之,說他是個優秀的德國青年呢?其一,希特勒出生於一個低層的奧地利家庭,的確,在德奧解體的那段時間內,他實際上只能算是“一條流亡於德意志的喪家之犬“。其二,希特勒在對於當初自己理想的方面,表現得“志大才疏”,實無優秀之處可褒。少年時代,他的“藝術畫家夢”,終在父親及這個專制色彩別樣濃厚的家庭的陰影籠罩下,付諸東流;青年時代,他渴望為自己的帝國報效出力,運氣尚好,在4年東線戰場上苟活了下來。不幸的是,他的最黃金的年段被揮霍在監獄裡,不幸而幸的是,為“法西斯主義”,為“欲雪二十年之恥”的日耳曼同胞留下了《我的奮鬥》——不光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奮鬥,還有千萬在藍天下“尋夢”的人民。
的確,他的種種志向被無情地摧毀,可以說是受夠了“天妒英才”的懲罰,因而他開始“變態”,開始仇視一切可仇視的對象。
或許,他認為,日耳曼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然而事實呢?先不再提起千百年來德意志的分分裂裂,希特勒“看透”了:共產黨沒有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金融危機的時候,他們一籌莫展,任經濟倒退到十九世紀末的水平;國防軍都是一些“酒囊飯袋”,在普法大勝過後,一天比一天頹廢,“施裡芬計劃”沒能奏效,小毛奇和法爾根漢下野,數百萬亡魂幽幽地浮游在東歐、凡爾登、索姆河、日德蘭……
希特勒,他心中一團慾火愈燒愈烈:他要代表德意志,用他取代德意志,他便是德國的意志——成就一個千秋不倒的帝國;他要培植羽翼,千千萬萬——用以種族屠殺、國防戰爭、科技革新、資本主義經濟建設。二戰的爆發,本質就是帝國元首野心的急劇膨脹;與其說它是“施裡芬計劃”的迴光返照,還不如說是直接體現希特勒是一位“大獨裁者”和背後三千萬更瘋狂的戰爭狂人——一波又一群的“希特勒”,惟帝國的元首馬首是瞻!
“二戰”是如此地傳奇,如此地膾炙人口——的確,這多虧了阿道夫·希特勒這位神秘而傳奇的人物,更多虧了這世上有像日耳曼這樣歷史悠久、命途多舛,而又有著鋼鐵意志的民族。
“二戰”帶來的是空前的影響。也許現在我們還可能會在私底下有事沒事地議論“希特勒”、“法西斯”、“集中營”、“納粹”之類的話題吧。和平的嚮往、“世界大同”的世界夢,真正地、一天一天地深入到地球千家萬戶,滲入到每個人心中。
有人說,“是希特勒成就了二戰,二戰成就的是死亡的希特勒”,我想過:如果二者,真是有種神秘叵測的緣分的話……正如拿破侖·波拿巴,他成就了法國大革命,但其英名也在滑鐵盧一役揮之不再了。
高一:質子
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