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還是不滿足,這似乎是一個矛盾的問題。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俗話說:“知足者常樂。”
這句話說的不錯。一個心中只想著自己沒有的東西,對他人充滿嫉妒與憎恨的人,又怎能得知快樂為何物?能夠看到自己擁有的,並為自己所有的而知足,才會心中常樂。
“人心不足蛇吞象。”此話雖有些誇張,但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假若蛇真的吞了象,那結果又會如何?先不論象將會如何,蛇因一時貪念,做了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想來自然不會好受。若是這樣,那又何必呢?
若是能知足常樂豈不甚好?就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陶淵明。他因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在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之後,便毅然棄官而去。雖沒有其他官員的榮華富貴,但他仍可安居於田園之中。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感,品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境。他並非擁有全部,但卻能知足並常樂。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知足,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時時刻刻地知足,從而變得不思進取。
方仲永曾是何等的天縱之才,年僅五歲便能吟詩作賦,一時間廣為人知,鄰人紛紛請之做客。名有了,利有了,鍾永的父親滿足了,方仲永也滿足了。父親未曾想過送兒子去學堂,兒子也未曾願意再進一步深造。他們只是沉迷於諸多的讚美聲中,無法自拔,在自己的才華”不能稱前時之聞“後仍然不知悔改,最終”泯然眾人矣“。一顆璀璨的明星就此暗淡,令人觸目驚心。
而愛迪生卻從”低能兒“到”發明大王“,他的動力正是來源於不滿足。若沒有一顆不滿足的心,他在發明第一件產品並收穫名利後就停止,也就沒有之後諸多發明的問世;若沒有一顆不滿足的心,他在研究燈絲第一次失敗就放棄,也就沒有之後燈泡的誕生;若沒有一顆不滿足的心,他在獲得一定知識後就滿足,也就沒有之後的博學多才……
由此可見,不滿足是十分必要的,對於剛取得一點成績的人來說尤為重要。
知足與不滿足,其實並不矛盾。知足,讓人生閒適而樂觀;不滿足,讓平庸蛻變為偉大。知足卻不滿足,你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高二:陳墨
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