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是總結傾瀉於筆尖的記憶。
因而我們所讀到的好書多半是潤藉了的思緒,平靜了的情感。並在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漸漸平息自我,進入一種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狀態。
記不起是什麼時候開始讀的《理智與情感》,也許它一直安靜地躺在我的枕邊,從中文到英文,從文書到電影,日日年年醉,一歲一心情。小時候的《理智與情感》是枯燥的,兩個女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際遇,相同的幸福結局。世界上的幸福總是相似的,我從她們身上找到了辛德瑞拉的影子,只是這次的王子不再英俊。於是,一幅英國十八實際的畫卷,成了我童話時代的晚霞,那時候,我仍然相信每個故事都真實可信,每種幸福都理所當然。
直到學會忙忙碌碌地生活,沒有一種東西比讀過的舊書更能調劑枯燥了,於是,我重新翻開《理智於情感》,看理性的埃莉諾如何以一顆包容篤定的心去撫平所有的苦難,而感性的瑪麗安又是如何學會理智,學會成長。瑪麗安曾認為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愛情,於是她拒絕了布蘭登上校,那個和她一樣知道很多悲傷的曲子的人,也正是她美麗的鋼琴聲打動了上校。然而,人的一生終究有很多次選擇,一次落水並不能阻止我們再次乘船,因為每一艘新到的船都可能載著我們的幸福靠岸。
相比瑪麗安,姐姐埃莉諾更為理智,她可以與吝嗇刻薄的一目兄弟談論生意上的事,也可以在自己痛徹心扉的時候給予妹妹最真摯的安慰,她甚至能夠祝福愛人的一去不返。最喜歡看埃莉諾平淡溫和的笑容,彷彿能夠消退所有的事與願違。當最後靦腆愛德華回到她的身邊對她說:“我今天來這裡並不抱任何期望,我只是想告訴你,我的心將永遠屬於你……”最感人的告白從最不浪漫的人物口中說出,一向理智的埃莉諾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而我,也終於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幸福都順理成章,幸福,需要長久的等待,更需要始終如一的赤子之心。
一個人幸福與否,只要看她在一天平息後,能不能感受到寧靜,能不能有一種充實和飽和填滿心靈。如果是,時常感傷的人也是幸福的。當瑪麗安彈起那首《不要再哭泣,悲傷的泉》,不止是布蘭登上校,書外的我也沉浸在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孩細水流長的憂傷中,平靜中的憂傷,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