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足常樂。」此言差矣。有這麼一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的是安於現狀危險多多。所以我們不能老想著自己擁有什麼,而要想著自己沒有什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生活的大洋裡激流勇進,勇攀高峰,在不斷的追尋中體味到人生的樂趣。
當下社會,「富二代」早已是一個讓人說不清滋味的字眼,因為它屢屢刺傷著人們脆弱的神經。父輩的艱苦創業,讓這些「富二代」不再需要付出就能得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於是知足了,滿意了,可以依靠父母了,於是才會有那麼多的「啃老族」。是啊,已經擁有了那麼多,足夠享受一輩子了,還奮鬥幹什麼呢?正因為如此,才有許多「坑爹」的例子,像張國立的兒子張默動手打人,還有那個宣稱「我爸是李剛」的,都是因為知足了,停止了奮鬥的腳步而造成的悲劇,可見,不能老想著你擁有什麼,你就可以揮霍什麼,這樣「啃老」給他們帶來了快樂嗎?君看看報道就知道了。
然而,你若知不足,堅持奮鬥,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眾所周知,股神巴菲特是股界的知名人士,他的財富足以讓任何一個人羨慕,按照常理他的兒子也會是一個「富二代」吧?但他不是。有誰想到,他的兒子在音樂界打拼並且已經成了一個成功的音樂人士呢?如此的一切,都要歸功於小巴菲特那顆不知足的心,它讓小巴菲特清楚地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沒有什麼。它給小巴菲特前進的動力,助他駛向成功的彼岸,成就一個不平凡的自己。
人們常說人應該知足,其實不然。人本身就蘊藏著非常大的潛力,就像壓強一樣,只有增大壓力,潛力才有爆發的可能性。知足者往往安於現實,容易滿足,哪裡能夠發揮出潛能的極致呢?正如作家巴金一樣,即使已經步入高齡,也依然筆耕不輟,創造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如果巴金知足了,並且倚老賣老安享晚年,又怎麼會有《隨想錄》的問世呢?非常多時候,擁有非常多並不代表奮鬥已經停止了。就像俄羅斯前總理一樣,即使以前他政績突出,他也不留戀,而是堅定地站在俄羅斯的大地上,挑戰下一個自我。或許就是那句「給我20年,我將還你一個奇跡般的俄羅斯」的不知足吧,讓他在政壇激流勇進,勇往直前。
所以說:知不足者常樂。我們不能老想著自己擁有什麼,而應該想想自己缺少什麼。及時找出不足,才能領略前方你所不知的美景與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