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歲月》是一部具有獨特人文精神的美國電影,而卓敦就是該片的主角,故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講起,他的父親是一位受政府委任在野外訓練士兵的上校,而排行第二的卓敦從小就和兩個兄弟一同生活在野外,看著卓敦長大的印第安僕人一直悉心照顧和教給卓敦許多在野外捕獵的技巧,儘管媽媽因為忍受不了冬天野外的寒冷而離開了他們,但卓敦卻一直受到父親的影響而養成狂傲不拘的性格,僕人會這樣形容他:“他不像常人一樣遵守規則,人們畏懼戰爭與死亡,但他已經等不及了,他想找死。”於是他在一個夜晚獨身去找熊,雖然受了傷,但他用利器砍下熊的爪子而逼退了熊,為了給在戰爭中死亡的弟弟報仇,他獨身一人衝入敵方,砍下敵人的頭顱。卓敦最後是在與熊的搏鬥中死去,但他死得很英勇。
生活中的我們都不夠勇敢,因為我們經常會有“勤於收穫”或“寂寞堅守”的困惑,從基本規則上講,我們要勤於小的收穫,要時時不忘達到小目標的滿足,以免因為過分的貪心而導致寂寞的堅守而勞無所獲,這種做法無可厚非是值得稱讚的,但實際上,我們都在無形之中使自己陷於保守思想中。
如同兩個釣魚的老人,一天時間內,一個用六個小釣鉤釣了一大堆小魚,一個用一隻碩大無比的釣鉤而勞無所獲,規則上,我們應該發揚那個用小釣鉤的老人,因為我們的的確確是看到了他因為這樣做而獲得收穫。但我們有想過嗎?儘管小魚會是積少成多的收穫,但小釣鉤永遠只可以釣小魚,而不可能釣到大魚。懂得釣小魚是一種安逸的充實,但我們又怎能一下子排斥掉釣大魚的想法。實際上,每個想收穫的人都應該有釣大魚的野心,真正的收穫不單單要靠大釣鉤,甚至是魚槍,魚網。既然那個地方沒有釣大魚的可能,就應該換個地方,有可能釣到大魚的地方。如坐到開動的遊艇上,用大釣鉤來釣大魚,小釣鉤自然派不上用場。這樣的話,釣到大魚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反之,我們更應該享受小釣鉤帶來的樂趣也一樣收穫。
也許大灰熊咆哮的叫聲一直都迴盪在卓敦的內心深處,因此他不守一切人與人的規則,當小的獵物已經不滿足於他的要求,變得太容易得到的時候,就像一個一心只想釣大魚的老人一樣,他的勇氣令人驚心動魄,平凡的收穫不是他的所求,只要有一線可能,他就一心去爭取到想得到的東西,他永遠不會甘心。固執使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儘管最後還是死於與熊的搏鬥,但是當不守規則的卓敦實際上更得到更多人的愛的時候,那麼與熊的搏鬥似乎在一開始就不應該是魯莽,而是一種不同常人的大智大勇。因為他的勇敢,他變得比任何人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