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裡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的城市裡,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祥和的農村生活有著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寧靜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
這又好像是為了襯托後來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說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慘痛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後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
最全的作文範文、優秀作文參考
盡在「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
作文空間 - https://ZuoWen.Space